
集團新聞
NEWS
遼寧大連金州新區:大力建設海洋牧場 打造海洋漁業航母

分類:行業新聞
發表時間:2020/07/02
2013年01月10日 中國水產養殖網 出處:遼寧省農村經濟委員會
大連金州新區大力推進海洋牧場建設,以投放人工魚礁為基礎,以漁業資源增殖放流為手段,以科技創新為支撐全面打造新區海洋漁業航母。該區海洋牧場規劃區瀕臨黃渤兩海,海參、扇貝、魁蚶、貽貝、牡蠣及海帶、裙帶菜等優勢海產品資源及生產技術,聞名國內外,是大連市海水增養殖生產重要區域。該規劃區轄屬海域264萬畝,適宜海水增殖生產的區域195萬畝。2010年,開發利用46萬畝,還有近150萬畝的水域可供改造開發,空間資源潛力巨大。
一、投放人工魚礁,保護漁業資源
金州新區海洋牧場建設項目5年以來共投石16萬方,累計投入資金1300萬元。2012年5月開始施工的東源人工魚礁區項目,在新區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截止11月末已對東源人工魚礁區投資826.14萬元,投放毛石8.43萬立方米,改造海域5000余畝,預期投入與產出比可達到1:10。2012年擴大了人工魚礁區的面積,為魚類建造良好的“窩巢”和“海洋森林”。人工魚礁表面能附著大量的附著性海洋生物,可以修復被破壞的海洋生物環境,維護海洋生態平衡。同時,人工魚礁對魚類等海洋生物的誘集效果明顯,并且這種效果可波及到礁區鄰近海域,為漁民增收提供了資源保障。目前,海洋牧場建設情況良好,已經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二、繼續實施漁業資源增殖放流,加強近岸漁場建設
近年來,金州新區累計放流中國對蝦苗16.5億尾,日本對蝦苗14.6億尾,三疣梭子蟹3.3億粒。共投入資金6040萬元。2012年,金州新區加大了日本對蝦、三疣梭子蟹的放流力度,又增加了中國對蝦這一放流品種,在黃、渤兩海海域投放中國對蝦苗93445.27萬尾,日本對蝦苗51866.42萬尾,三疣梭子蟹苗21978.66萬粒,投入資金2990.5422萬元。為確保放流苗種來源,通過招標方式,精心選定了育苗能力強、技術水平高、信譽好的企業為放流提供苗種。放流驗收前,對放流地點、碼頭、運輸車輛、船只、驗收程序等具體事宜進行了精心的組織落實,幼苗入海前,由省水產苗種管理局及市水產技術推廣站對放流的苗種進行了檢驗檢疫,確保了放流苗種的質量。在驗收幼苗入海過程中,嚴格按技術操作規程進行,確保了放流苗種質優、量足。
三、完善行政措施,加強海洋牧場區管理
一是加強組織領導,認真履行職責。金州新區成立了由管委會分管領導為組長,有關部門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規劃實施領導小組,組織落實《金州新區海洋牧場建設規劃暨養殖用海規劃》的實施。各涉海部門和沿海漁業街道,依據《規劃》開展海洋漁業活動,漁業街道要提出本地區漁業用海規劃,海洋漁業局應當依據《規劃》承辦海域使用項目。二是完善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制定了《金州新區海洋牧場建設暨養殖用海管理辦法》、《金州新區海水增養殖用海管理辦法》等規范性文件,規范海洋牧場建設暨養殖用海管理。鼓勵地方龍頭企業擔當行業的領導角色,以帶動中小企業的提升和發展。鼓勵和支持成立地區性的漁業協會或工廠化養殖專業合作社,公平公正、科學合理地利用本地資源,統籌本地區的產業協調發展,充分發揮行業組織的自管自律作用。建立集約型裝備與設施養殖建設工程,對現有養殖池塘進行標準化改造,建標準化池塘養殖示范區1個,引進國內外精養高產先進技術工藝和生產模式,進一步提高產出水平,建灘涂貝類標準化高效養殖區1個,淺海浮筏養殖示范場1個,建設裝備先進的陸基工廠化養殖場示范場1個。三是落實監督檢查,建立長效機制。建立養殖證管理動態信息系統,及時調整不符合增養殖水域功能區劃的海域使用項目。建立海水增養殖經濟運行監測系統及評估系統,實施海域使用的動態監控與評估,對全區增養殖水域的理化因子、海底類型、初級生產力等進行全面調查,建立數據庫及管理信息系統,實現智能化管理。強化海上執法管理工作,維護增養殖業水域使用功能,規范用海秩序。建立有效的水產養殖風險防范機制,包括海洋減災、防災,赤潮預報等,創新海洋與漁業環境事故,生態災難、基礎調查、損害評估、損害賠償、生態補償等制度管理機制。
四、建立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體系,提高海洋牧場建設水平。
一是以科技為支撐,建立技術共享聯盟。依托大連海洋大學、國家環境監測中心、遼寧省海洋水產科學研究院等相關科研院所,建立金州新區海水增養殖生態型產學研基地,加強資源開發利用技術研發,建立海參、鮑魚等海珍品的產業科技創新聯盟2個,建立與產業科技創新聯盟相配套的水產養殖科技公共研發平臺1個(實驗中心或重點實驗室)。二是圍繞關鍵領域尋求技術創新。建立增養殖病害防控、防治預警及快速反應公共中心服務平臺,陸基方面主要提高工廠化苗種配置技術,開展苗種繁育過程中環境和養殖生物體的數字信息獲取、數字信息處理和數字信息應用研究。三是積極推進增養殖業現代化進程。培育現代漁民,加強增養殖專業技術培訓,提高養殖漁民技術水平。緊緊把握住陸基工廠化養殖、海基推進節能減排的海洋牧業化生產。加強深水養殖、魚礁投放、裝備設備等技術研發,著力破解海參、扇貝、裙帶菜等優勢產業種苗退化難題。配套3個相應的優良苗種繁育基地,保證生產需求。此外,充分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和信息系統,構建增養殖業信息網絡,促進信息資源共享,推進養殖業現代化進程。